五月的天空,五有的太陽,五月的大海;時值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,海南省臨高縣新盈鎮皆要舉行習俗隆重的龍舟競賽。
那天,喧鬧的港口碼頭涌滿了人群,男女老少,個個相擁競觀,一飽眼福。那震天的鑼鼓聲,刺耳的吹哨聲,還有那陣陣的吶喊聲,把競賽推向了高潮,唯見二十幾只先后組成的龍舟陣勢在一聲令下,在奮力朝前競逐破浪,似一條條昂著巨頭的水龍騰云沖天……看著這一條條栩栩如生,活靈活現的龍舟。人們嘖嘖稱贊不已。誰知這大多數的龍舟竟出自一名叫張七星人的手藝制作的。
張七星長得高疲,嗓音大,特別是那雙眼睛炯炯有神,別看他今年已年逾七旬了,走起路穩健如飛,神采奕奕。他長在一個普通的居民家庭,在家中排行第七,七歲學習書法,做過木匠,開過照相館,還練成一手毛筆字,為大眾寫寫春聯對聯,在新盈新老街巷是個出了名的人物。
至于制作龍舟,也許與龍舟有緣份。自古以來,在臨高新盈漁區則有五月初五制作龍秀競賽的傳統習俗,一是活躍當地文化生活;二是保佑人們風調雨順,平安豐收。到節前,各村皆請來制作龍舟的高手來制作龍舟。龍是吉祥物,張七星很早就了解龍的傳奇和故事,年輕時喜歡看老人們制作龍舟,總覺得他們制作的龍舟不倫不類,不像龍,便暗暗產生制作龍舟的念頭,首先他從書本畫冊、古廟等收集龍的圖騰,龍的頭、龍的腰、龍的爪、龍的尾巴等龍的特征和構造,還特意跑到北京故宮觀看形象逼真的九龍壁,臨摹一番。記得頭一年制作龍舟,他就精心花了五天五夜才完成。“太像了!太像了!”令人不可思議。由此,他在當地制作龍舟的名聲一下響亮起來。
張七星深有體會地說:“制作龍舟難度大!制作小了像蛇,短了像麒麟。”有多少次他制作龍舟總感覺不如意,他腦子里總浮觀巨龍的飛騰,又拆下來重新制作,到覺得像一條神氣的飛龍來,才收住手,不亦樂乎。
春夏秋冬,張七星在當地制作龍舟已有三十余載,大小龍舟百余艘??烧f是匠心獨特,精益求精。制作龍舟是根據船只的大小來完成的,最長的達16米,眾人抬著龍架安裝在船只上,最后一關則是選料上彩,繪出一條多彩逼真的活龍,有句成話“畫龍點晴”,龍的眼是重要的,經他一點,那龍似昂頭吼鳴盤云騰飛,甚為壯觀。
“制作龍舟,是一種絕活和一門傳統的文化藝術;要一代代的傳承下去!”張七星感慨地說,這也是他最大的夙愿。(文/楊偉杰)